发布时间:2025-10-17 11:25:25    次浏览
国企管理中国专注国资国企管理的国家级财经媒体。来源:《国企管理》2016.10上综合报道:木青 年届72岁的任正非,堪称中国最有魄力、最具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他创办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最受外国人尊敬和害怕的中国企业。 作为通信行业最“神秘”的领导者,任正非率领着全球首屈一指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华为,低调地拼杀在世界通信战场中。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于不惑之年用两万块钱创建了华为的任正非,用个人风格和魅力造就了一个具有国际性地位的企业,成为众多管理者的偶像。曾一直避开媒体聚光灯的他,留给世界无数的猜测。低调神秘的“名星”中国企业界从来不缺明星,在成长为全球性公司的道路上,一代代明星企业前仆后继地在国际舞台上大展身手。唯有华为从创建之初到现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始终隐居在光芒背后,保持着神秘和低调。在媒体眼中,任正非所创办的华为是出了名的难以打交道。他对所有的领奖活动都不感兴趣,拒绝参加各种评选,对媒体的采访邀约更是置之不理,甚至连深圳领导到华为参观,他都很少陪同。通信大佬任正非很少会给谁面子,就像他也绝少会为华为打广告一样。或许在任正非心里,认真把企业做大做强,就是华为给世界最好的广告。能为中国民族企业争点儿光,就是他给所有人最大的面子。因为常年避见媒体,外界对于任正非和华为就更加好奇。这些年人们一再试图揭开蒙在任正非和华为脸上的那层神秘面纱,一探其真实模样。但最终,揭开这层面纱的人却是任正非自己。2014年6月16日,一向低调神秘的任正非,首次在华为内部的“蓝血十杰”表彰大会上公开邀请国内媒体,对于媒体提出的关于公司管理理念、价值观、管理哲学、股权、接班人等多个问题,均毫无保留地一一作答。此次亮相在业界引起不小轰动——面纱终于揭开了,一向低调的任正非终于不再低调了。其实早在2013年,任正非对于媒体的态度就已经有所转变,他接连在法国、英国和深圳接受媒体采访,公开表达自己的企业管理思想以及一些业界关注的敏感话题,向外界展示一个“开放的华为”的形象。对于这种转变,任正非解释道:“华为走到今天,一直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也一直在不断的开放、妥协。外界关于华为公司内部的各种猜测以及华为公司在舆论中的神秘色彩,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华为公司为客户服务的理念与效果,所以我们决定逐步开放、透明,让大家看看华为神秘面纱背后的‘小黑屋’到底是什么,其实,什么都没有。” 对于外界给他定义的“神秘形象”,任正非也调侃道:“我没有什么神秘面纱,只有满脸皱纹。另外,我觉得我还很年轻,还是个70后。”不可否认,这个满脸皱纹的老头儿确实如他所讲的那样精神矍铄,斗志昂扬。而华为之所以可以走到今天,或许也正是与他这种喷薄而出的斗志密不可分。乐于分享的“领袖”出生于贵州山村的任正非,从小就经历了战争与贫困的折磨,家境虽然贫穷,但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一直坚持让任正非上学。19岁时带着父母的重望,任正非考上了重庆大学(工程学院)。这期间他自学了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逻辑、哲学以及三门外语。凭借优异的成绩,任正非入选为基建工程兵,上进好学的他在部队里完成了多项技术发明创造。转业后,任正非被分配到深圳南油集团一家电子公司任副总经理,由于在经营中被骗200万,他被公司开除。背负巨债,又遭遇离婚的中年任正非没有时间感伤。他曾说,那是一个“生活所迫,人生路窄”的时刻,为了生存,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凑了21000元,创立了一家代理通信产品的公司,取名“华为”。在创立最初的那两年,华为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彼时,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任正非敏感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1992年,他将华为的全部资金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这个决定对于公司而言无疑是在冒极大的风险,但任正非仍然选择孤注一掷。当时的华为公司既是生产车间、库房,又是厨房、卧室,十几张床挨着墙排开,床不够,就用泡沫板上加床垫代替。所有人吃住都在里面,不管是领导还是员工,做累了就睡一会,醒来再接着干。直到今天,任正非的办公室还有一个简陋的小床,这都是创业时延续下来的传统。1993年春,任正非召集270位员工开年终总结大会,说着说着,他哽咽道:“我们活下来了……”然后泣不成声,用双手抹拭眼泪。那几年是华为生死存亡的创业艰难期,任正非每天都想着公司怎么活下去。1996年,华为开始起草《华为基本法》,有两条原则令人震惊:一是实行员工持股制度,任正非大量稀释自己的股份,到如今只有1.42%的股份,华为有7万员工持有公司股票。二是坚持将每年销售收入的10%用于科研开发,过去10年华为的研发投入累计超过1900亿元,这在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大手笔。任正非推行的员工持股制,让员工和企业共同奋斗,共同受惠,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命运共同体。这种股权分配在华为内部称为虚拟受限股,任正非的股份占1.42%,剩下的股份由员工持股委员会代持。员工选出的代表进入董事会,掌控企业方向。当前,如果持股员工想要退出,华为采取按照企业增值估算的模式,将原有股本和增值部分一起退给员工。这种进退自如的方式获得了员工的认可,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募集了宝贵资金,而持股员工也在华为的飞速发展里获得了不菲的股权收益。由于华为不是上市公司,这种模式的关键必须解决员工对企业的信任问题。任正非的解决方案是,每年请五大所之一的德勤对公司进行财务审计,包括任正非本人出差期间在酒店干洗衣服的费用,这本应由个人支付,而不小心由公款报销都会被审计纠正,这就解决了员工的信任问题。一旦华为停止成长或关门,员工将损失惨重,所以华为能万众一心、蓬勃向上。华为企业的执行力特别强,是因为员工都是在为自己工作。“以奋斗者为本”的股份化,足以见得任正非的分享心,这也成为华为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此外,每年销售额的10%投入研发的规定,让华为逐渐占据通信技术的半壁江山。起初,这一提议遭到了专家组和公司高管反对,但任正非最后还是把它写进了《华为基本法》。现在华为是中国企业中发明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也是发展中国家申请国际专利最多公司之一,公司内部有一面让华为人引以为豪的专利墙,上面挂满了各项专利证书。任正非知道,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不会让对手掐住脖子,所以他绝不能坐以待毙。“自主研制技术”的策略最终奠定了华为适度领先的技术基础,成为华为日后傲视同业的一大资本。期间,熟读毛泽东著作的任正非还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让华为先占领国际电信巨头没有能力深入的广大农村市场,步步为营,最终占领城市,将国内市场一点一点地夺了回来。 满脸皱纹的任正非依然精神矍铄,斗志昂扬。 时刻警醒的“狼人”2004年,美国顾问公司为华为设计组织结构时发现,华为没有中枢机构,提出要建立EMT(Executive Management Team),而任正非则提出八位领导轮流执政,每人半年的形式,最终演变成华为现在的轮值CEO制度。在任正非看来,这比将公司的成功系于一人要好很多。如果轮值CEO在轮值期间走偏了,下一位轮值的CEO会及时纠正航向,避免问题积累过重不得解决。此外,轮值还有助于管理者将自己所管辖的部门,带入到全局利益的平衡,保持平衡发展。这位有着强烈危机意识的企业家曾在自述中写道,作为轮值CEO,他们不再只关注内部的建设与运作,同时也要放眼世界,适应外部环境的运作,趋利避害。“我们处在一个多变的世界,风暴与骄阳、和煦的春光与万丈深渊并存着。”纵观历史风云,一代代王朝交迭更换,犹如云烟。即便是在商业江湖里,一家家企业的崛起和倒下也只在瞬息之间。任正非把这一切看得很清楚。2000年,正当华为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时,任正非写下了《华为的冬天》一文。他在文章中写道:“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任正非时刻警醒自己和所有华为人:“华为的冬天随时都可能会来,我们绝不能成为那些躺在荣誉展板上不愿醒来的人。”正是这种对生存的渴望让任正非将目光投向远方。在别人还在做代理的时候,他倾其所有搞自主研发;当华为在国内市场所向披靡的时候,他又开始抢滩海外市场;在IT泡沫破灭、华为集体信心低下的时候,他召开董事会强调在冬天里面改变格局,成功带领华为度过了电信业寒冬并在3G市场上闯出一片天地。从2000年开始的最近十五年,华为累积营收2.3万亿,超过70%来自海外,在外国人身上赚的钱达1.38万亿。再看近几年数据:2012年,华为纳税230亿;2014年,华为纳税337亿。2012年,华为的年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2202亿元——超越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同年,华为宣布利润突破154亿元。同样是在这一年,华为的研发费用高达299亿元,相当于中国许多顶级企业的年产值。华为最近十年研发经费已经达到1900亿人民币,进入了世界各国非军工企业研发经费前10强。华为注重研发的最直接结果,是它已经拥有了3万项专利技术,其中有4成是国际标准组织或欧美国家的专利。这让华为把其他国内厂家甩了十万八千里,在市场占有率、销量上也已经超越了不可一世的苹果,更厉害的是,苹果开始每年向华为支付数亿美元专利费。2016年3月,华为获得了国家最高荣誉“中国质量奖”。据国家工信部数据,2013年备案的国产手机生产企业超过700个,如今还在市场销售的品牌已少于20个,整个行业遭遇寒冬,就连不可一世的苹果也开始走向衰败。而此时华为还能崛起,把质量当做企业的生命,华为获得此奖,当之无愧。责任编辑/秦海霞微信编辑/侯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