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胡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代表团专场媒体见面会上介绍四川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并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在人社部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全省人社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培育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整体建设、梯次发展,截至2023年6月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08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33万人,规模持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为加快建设西部制造强省和“中国制造”西部高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培养“天府工匠”、打造“技能川军”为总揽,完善技能人才政策体系。先后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技能四川行动”实施方案》以及职业技能培训和技工教育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强化顶层设计,从项目支持、平台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系列创新举措,明确建设“技能四川”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以提升劳动者素质、助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动技能培训提质增效。围绕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稳就业、保就业目标要求,紧贴劳动者意愿和产业发展需求,注重发挥大型企业和骨干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创新推行“项目制”培训模式,面向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和企业职工大规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021年以来,截至今年8月底,开展职业培训359.65万人次,城乡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有效提升。
以提升基础能力、激发创新活力为导向,发展技能人才培育平台载体。建设技工院校101所,储备升格、筹建意向院校123所;建成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309个;启动并推进西部高技能人才培育总部、职业能力建设创新改革先行区、西部工匠城等技能人才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发布投资估算约1200亿的技能四川重点项目建设机会清单;成立省职业能力建设协会,牵头组建川、渝、云、贵、藏五省份高技能人才培育联盟,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稳步提升,动能合力不断释放。
以建强职业体系、打造竞赛品牌为牵引,夯实技能评价竞赛工作基础。加强四川特色职业体系建设,牵头获批开发7个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申报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162项;备案技能等级认定机构340家、职业(工种)507个,基本涵盖全省各地急需。对标世赛、国赛,创新“赛、展、演、聘、会”五位一体办赛模式,持续打造四川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品牌,一批优秀青年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取得世赛焊接项目三连冠和第一届国赛金牌数、奖牌数西部第一的佳绩。
以强化激励表彰、加大宣传力度为抓手,大力营造技能成才良好氛围。积极组织参评国家级人才和表彰项目,在省级一类人才项目“天府青城计划”单设技能领军人才子项,开展四川技能大师等省级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近千人获得省级以上人才项目支持和技能类荣誉表彰。组建高技能人才宣讲团、开展中省主流媒体采风、高技能人才工作“进企业、进园区、进院校、进机关”活动,3000余名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发展贯通,“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
中国青年报记者:四川正在创新推动西部高技能人才总部等三个技能人才重大产业项目,感觉非常新颖,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几个项目的总体建设思路和推进情况呢?
胡斌:
一是在成都市成华区建设的“西部高技能人才培育总部”项目,是全国第一个专注于高技能人才培育全业务链条、全生命周期开发的重大产业项目。根据规划,该项目将分三期进行建设,第一期投用载体达6.2万平方米,按照“四川技能人才大厦”“天府工匠馆”“天府工匠会客厅”“成都公园城市公共实训基地”“数智技能产业孵化园”“产业园区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运营总部”等六大项目统筹布局。项目投用后,将成为全国一流的技能培育机构总部集群、全国技能人才工作新地标和全省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要素集聚。
二是在泸州市建设的“西部工匠城”项目,以“区域项目集群化、片区产城一体化、产教融合示范化”为目标,聚焦全链条培育支撑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工匠人才。坚持“以教促培、以培兴产、以产带城、以城育教”,打造全国工匠人才创新改革试点先行区、西部“教培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西部新型技能人才培训试验区。到2035年,“教培产城”融合发展形态显现,人才培养特色鲜明,产业发展集聚集群,区域发展能级有效提升,为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是在绵阳市实施的“职业能力建设创新改革先行区”项目,聚焦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关键环节,加大创新改革力度,着力构建职业、就业、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创新“技能+产业”模式,发挥市场和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优化技能人才供给;创新“技能+科技”模式,发挥中国唯一科技城优势,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技能+项目”模式,实施公共实训城、中国(绵阳)科技城技能人才港等重大项目,提升城市发展动能。到2025年末,技能人才政策制度更加健全、培养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科学合理的职业能力建设创新改革经验。
来源:职业能力建设处
编辑:刘 点 校对:徐文杰
审核:杨 郡 终审:叶 丹